学科专业与就业相关度不高(农学、制造大类等),专业设置脱离产业发展需求,人才用非所学现象较为严重,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用人单位满意度不高。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调查,普通本科专业中农学的学用相关度最低;高职中农林及制造大类相关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近年来,农学或农机装备等专业基本依靠调剂招生,学生就业困难,学用矛盾最为突出。 二、《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新要求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重点、难点和突破口都在制造业,制造业强国建设的关键在于拥有雄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面对制造业全球化产业链一价值链一人才链格局的深刻改变,面临发达国家重返和升级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加大吸引国际产业转移力度的形势,我国制造业正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人才资源战略价值愈加突显,人才培养体系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大调整加剧高端技能人才竞争 1.发达国家重塑制造业产业链竞争的新优势 近年来,美、德、日等发达国家不断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加强高端"专业+技能"型人才争夺,重塑产业链竞争优势。欧美有悠久的制造业历史,美国、德国、日本等新近推出的"再工业化"战略,旨在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占据产业竞争制高点,争取国际分工体系的高端,占领高利润的上端,创国际品牌,打国际市场,走高科技、高利润道路。从美国、德国、日本等传统制造业强国知名品牌成功的"微笑曲线"来看,各企业背后均有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与技能人才三类人才供应的紧密链条,形成了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产业价值链。(见图5)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虽然近年发展规模与速度惊人,但总体上处于大而不强的状况。差距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全员劳动生产率低,产品增加值率低,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水平不高,创新能力薄弱,知名品牌缺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活动不够活跃,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2013年,我国80%的芯片依赖进口,进口总额达到231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0.5%,进口额超过原油,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据统计,我国制造业基础研究投人比例仅是发达国家的1/4,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美国推行"再工业化"战略之后,制造业发展形势逐渐趋好,再加上雄厚的新技术优势,有望再次巩固其世界制造业第一强国的位置。根据中国工程院的综合指数模型测算,我国制造业目前整体处于世界第三方阵(美国处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而中国、英国、法国、韩国等处于第三方阵)。[8]美国在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新型材料等领域技术迅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本国工业持续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以麻省理工学院(MIT)等一批精英制造业院校为龙头,综合大学、社区学院和科技中学为基础的教育体系。 德国汽车及其配套工业、机械设备制造工业、电子电气工业及化工业等制造业产业,是出口的优势所在,具有高技术、高利润、高回报率等特征。德国制造业强大的竞争力,除了拥有像西门子之类的具有系统架构能力的制造业企业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实施产业导向的教育和培训制度及其强大的人才供给:工业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占比大;有1/3的大学生就读于三年制的应用科技大学以及在若干联邦州的职业学院,后者实施"双元制"教育,与企业紧密合作,是进人职场的快车道;大约有50万家企业以及公共机构为年轻人提供培训,80%以上的培训岗位由中小企业提供,等等。 日本制造业过去十年的进步一直好于该国经济发展。2015年日本公布了《2015年版制造白皮书》,这是日本的工业4.0版本,机器人、大数据、物联网和软件技术都是日本制造业关注的领域。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发布的《2012-2013年世界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表明,日本以0.5409的工业竞争力指数排第一。电器机械、汽车(运输机械)、化学、钢铁和船舶等是日本传统制造业的优势领域。近年来,日本机器人产业优势明显,大约占有世界市场的60%。经合组织数据显示,日本制造业产值占该国总产值的比例为19.5%,其中有近半产值来源于高端科技产品。该比例较经合组织其他成员平均水平高出一倍,而日本研发人员的数量也远远超过其他成员,目前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9] 2.新兴经济体抢占制造业产业链的性价比优势 近30年来,印度、巴西、墨西哥、菲律宾、越南等制造业新兴国家正处于制造业产业链价值上升通道。以廉价劳动力优势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抢占低端加工业。(见表2) 印度目前的制造业竞争力位居全球第四。德勤(Deloitte)全球制造业小组编制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显示,印度制造业占GDP的15%,预计到2018年,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强国。该国政府制定的"国家制造业政策"(NMP),计划在2020年达到制造业占GDP25%的目标,形成人口红利、广阔市场、稳定政治,不断增强吸引力。[10]近五亿的庞大劳动力人口为制造商提供了大量的工人,还形成了一个丰富的人才库,其中包括能用英语交流的科学家、研究人员与工程师。例如,印度理工学院(IIT)是顶尖的工程教育与研究机构,在学术界具有世界声誉,被称为印度"科学皇冠上的瑰宝",理论、实务兼备,培养的IT人才遍及世界各地,为印度软件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俄罗斯制造业的优势在于机械制造、燃料动力、航空航天等军工领域。其中机械制造在工业产值中的占比近10%。长期以来,为摆脱经济对石油和天然气出口的过度依赖,再工业化也成为俄罗斯的必然选择,主要行业涉及油气设备制造业(占比4%左右)、重型机械制造业(占比2%左右)、机床制造业、运输工具制造业和能源设备制造业。从2010年开始,由于需求稳步回升,联邦专项规划及机械制造工业相关领域战略规划陆续启动和实施,加上国家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俄罗斯机械制造工业生产水平显著提升,机械制造产品出口占比也逐渐提高。2011年,俄罗斯机械制造业工业国家合同金额为11.41亿卢布。[11] 我国在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若干大型企业。华为、中航、中车、国电、大疆(无人机)等骨干企业,特别是中国高铁自2003年开通第一条线路后,至今已连接一百多个城市,线路网将近一万英里,比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已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2014年,中国在土耳其建成开通海外第一条高铁线路。[13]在相对落后的农机行业,中国2011年的进出口总额为110.11亿美元,其中进口24.93亿美元,出口85.18亿美元,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14](见图6) 尽管如此,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依存度高,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制造业人才链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如2013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7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占比为13%,均明显低于美国的13.59年和47%。[15]职业教育系统和行业院校为主体的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主要依靠规模优势。 (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要求复合型创新人才 "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是三大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未来制造业发挥重要作用提出新的要求,对各类"专业+学科"等复合型创新人才需求迫切:"一带一路"战略急需大量"懂专业、通外语、熟规则、晓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京津冀战略急需"研发、经管和技术技能"等类型人才;长江经济带急需"交通运输、海洋装备、高技术船舶、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等符合区域战略需求的重点学科方向人才。 |